首页 > 先进典型 > 好支部
张庙街道通河四村居民区:“党建+”模式开启社区治理新篇章
日期:[2021/4/27] 作者:[宝山党建] 阅读数: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宝山区张庙街道通河四村居民区是一个典型的“90后”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面积13.26万平方米。居民区党总支成立于1990年,下设6个党支部,现有党员247人。总人口七千余人,其中三分之一为60岁以上的老人。通河四村居民区因建成时间久,存在房屋老、老人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活动空间少等问题,居民们对此反映较为强烈。如何化解老小区的“老”烦恼?通河四村居民区党总支按照街道建设“新时代人民社区”的要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探索“党建+”模式,让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大合唱”,把老小区改出新面貌。

党建+红色物业,强化党建引领,激发社区治理内动力

通河四村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突出政治引领,强化组织带动,不断完善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自治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形成“四方三会”的议事规则(“四方”指街道、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会”指议题征询会、民主协商会和监督合议会),通过“三驾马车”联席会议平台,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加强与居民的沟通,让居民的诉求有响应、有反馈、有结果,在创新社区治理中让“三驾马车”真正“跑”起来,助推社区治理跑出“加速度”。同时,积极党总支积极推进业委会换届改选工作,严格人选标准,目前小区有4个业委会,成员中一多半都是共产党员,其中1个业委会符合条件成立了党小组,一批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群众基础好的党员进入业委会,为解决小区治理难题,促进社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力量。

党建+协商议事,突出居民主体,共商共治解民忧

通河四村居民区党总支坚持以党组织公转力带动居民群众自转,让居民由“配角”变“主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充分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线下,集聚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社区能人等成立“家园自治理事会”,设立守望家园、爱心互助、活力文化、美化环境和共建共治等五个专委会,攥指成拳,针对居民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引导居民拿主意、群众提意见。线上,利用“社区通”平台,在“大家的事情大家议,我的小区我做主”版块,居民可以发出社区议题,在线共商共议社区公共事务。通过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小区里不仅新增了164个停车位和158个晒衣架,还新建了2条健身步道、加装了电梯、安装了充电桩、开设了便民洗车点等。“家园自治理事会”成为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新阵地。

党建+志愿服务,传递红色能量,常态长效促奉献

通河四村居民区有2616户居民、7000多人,超过三分之一是老年人,小区基数大,每天都要面对新的问题,单纯靠居委会根本忙不过来。居民区党组织围绕打造党建特色品牌,组建由热心社区自治议事的“蓝色联盟”自治家园志愿者、“绿爱家园”垃圾分类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的“白色卫士”志愿者、承担群防群治的橙色“守望家园”志愿者和弘扬家风家训关爱社区困难群体的红色“美德家园”志愿者共同组成的“五色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让志愿服务团队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良性互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156名党员志愿者成为社区邻里眼中的小能手、居民眼中的热心人,他们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党建+红色阵地,引领新风尚,精细服务暖民心

针对小区公共设施配套不全、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居民区党组织探索构建“5分钟党建服务圈”,积极想办法置换翻新小区一处闲置房屋,打造“红谱之家”党群服务站,并叠加“社区公共客厅”、“阳光家园”、“社区医院”等功能阵地,提供党群、生活、助残、亲子、法律、文体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同时,依托街道“小小蒲公英”社区微公益服务线上配送平台,精选14家社会组织,推出40项公益服务菜单,采用“你点我送”方式配送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向居民群众精准延伸,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百米”。

从曾经的“老破小”到现在小有名气的“网红地”,通河四村居民区已经成为张庙街道创新社区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小区环境舒适宜人,精细化、便捷化、个性化的为民服务让居民对居民区工作的满意度逐日提高。幸福是如今通河四村居民群众内心实实在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