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工作 > 工作制度
宝山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日期:[2017/10/20] 作者:[宝山党建] 阅读数:

宝山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上海人才战略要求,加快宝山人才高地建设,结合宝山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特制定宝山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宝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资源优先积累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先导,充分发挥人才核心支撑的战略作用,基本实现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一是人才资源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5年底,区域人才总量保持在7%的年均增长率,全区人才规模达到25.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占到人才总量的35%,专业技术人才主力军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十二五”期间,入选中央及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5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上海首席技师等市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20人,区拔尖人才和青年尖子中,科技创新类和高技术服务业类人才数量占全部类别的三分之一。人才资源规模、结构与区域功能及产业布局有效匹配,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一支有素质、有能力、有潜力的骨干人才队伍;二是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围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成长发展规律,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具体环节,先后制定实施了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人才工作重点项目、优秀人才租房资助、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见习基地建设等政策,多方式,多途径,对高层次人才给予资助。截止2015年底,先后有862人次获得租房资助,资助资金1587.34万元;扶持重点项目38个,扶持资金499.84万元。修订完善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确保扶持资金保障到位,助力政策发挥效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政策链;三是人才培养开发统筹推进。进一步强化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和部署人才工作。坚持自主培养和开发引才相结合,实施了教育系统“1515”培养计划、卫生系统“2656”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开发计划。支持各行业主管部门及街镇配套实施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基础,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提升人才整体素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四是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升级。宝山成功创建上海市首批创业型城区,沿3条轨交线打造的611万平方米产业载体中,集聚了2万多家新兴企业,近百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0余个新兴产业园。张江高新区宝山园的科技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科技服务中介4个平台入围上海张江高新区首批试点单位,有效引导社会各类优质资源为示范区服务,有效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有效吸引优秀人才“看过来,走进来,留下来”。市区联动发展,在生物医药、机器人、光电子信息、北斗导航应用等快速发展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项目”资源对接,推动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等载体的建设,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对引进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实行税收、办公场所租金优惠,降低企业入驻成本,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基本建立分类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信息交流沟通机制与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提升人才服务总体工作水平;五是人才发展通道全面拓宽。鼓励和支持企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选拔和录用人才,建立了合理的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价值判断体系,确立了科学、社会化的市场主体评价权。开展交叉交流活动,鼓励组织青年、业务尖子参与重大课题调研,担任重大活动策划,有意识地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推优荐才参加市级、区级各层面的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帮助优秀人才保持旺盛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对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人才特色经验的宣传报道,为人才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推荐优秀人才参与各类评选表彰。
  (二)面临形势
  1、宝山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工业4.0”、“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端人才和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焦点,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以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人才竞争,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开放度。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政策转型的新常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创新驱动日益凸现,人才流动随着国内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发展政策和举措。从上海环境看,“十三五”期间,“四个中心”建设进入关键推进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成为新的城市发展目标,自贸区建设、司法领域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等重大改革,都是上海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机遇。从宝山自身发展看,“十三五”期间,是宝山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的关键时期,是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宝山“两区一体化”升级版的攻坚期。紧紧围绕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大局,着眼创新,突出创业,实现“大云平移”产业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主动为宝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力。这是宝山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宝山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迈进需要坚实的人才资源作支撑,对照宝山“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宝山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总量和能力素质难以支撑引领宝山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开发机制亟需创新突破,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亟待进一步显现。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人才生活工作综合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等。
  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紧扣宝山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围绕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和“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按照“人才优先、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的指导方针,聚焦人才政策创新,构建人才平台载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进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大力培育集聚一批创新创业人才,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智慧泉涌如潮、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为实现宝山“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人才引领高端化。围绕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集聚一批以拔尖科技研发人才、能熟练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具备战略眼光的创业投资家等为代表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高水平的产业园区、研发机构、创新基地、中介服务机构为重点,汇聚前沿创新要素,不断形成和释放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联动效应、持续效应和乘数效应。
  ——人才开发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环节,确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主导作用,凸显用人单位人才开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制定人才管理权力清单,下放权力,放开管制,真正把权和利放到人才、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主体手中,深入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政府宏观引导、市场合理配置、企业主体开发、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开发运行格局,充分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育人才的内驱动力,以市场化方法统筹体制内外的人才工作。
  ——人才发展国际化。立足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积极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加大柔性使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推动人才国际化发展,拓展人才开发的国际化空间,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提高人才开发的国际化水平,全方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全国、全球范围内汇聚各类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
  ——人才管理法治化。以制度建设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具有区域特色、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形成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优势,创造有制度保障的人才公平竞争环境,提高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信息化水平。要从实施优惠的激励性政策转向实施基于规则的规范性政策,逐步从基于优惠的政策倾斜向营造基于规则的制度环境转变,从对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身份人才实行区别政策向实行统一的、稳定的、透明的政策转变,营造一个促使人人得以全面发展的更好的制度环境,树立竞争择优的观念,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造就人才。
  ——人才工作协同化。坚持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人才、科技、资本、平台、政策、服务等人才工作重点要素有机融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确保各系统、各区域、各部门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相互协调、合力推进,形成全方位统筹、宽领域整合、深层次互动的人才工作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宝山人才发展的目标是:形成机制灵活、市场贯通、政策完备、环境优良的人才发展优势,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开拓创新、效用突出的人才队伍,使本区成为集聚力强、辐射力广、创新创业活跃的人才荟萃之地。通过5年努力,宝山人才规模持续增长,人才队伍结构显著优化,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人才规模持续增长。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2.7万左右,其中党政人才规模保持基本稳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规模保持稳定持续增长,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规模快速增长。
  2、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到2020年,实现“千、百、十”人才培养目标,即引进培养10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国内著名领军人才团队10个;列入中央及上海“千人计划”10人。引进培养列入上海领军人才计划、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市级人才培养计划50人;柔性引进外国专家100人(次);优秀创新创业团队60个。推动博士后科研“两站一基地的建设,吸纳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从事博士后研究,不断扩大院士专家工作站总量。
  3、市场配置人力资源能力明显提高。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集聚品牌人才服务业机构,在人才需求与供应、人才构成与应用、人才服务与保障等方面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层次、项目化的服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引才机制,推动市场化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机制,打破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产业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匹配。
  4、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政策,建立完善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培养集聚一批重点产业发展紧缺急需的企业高级管理、科技和技能人才,引进集聚一批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创业投资管理运营人才,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
  5、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人力资本投资逐年提高,推进重点产业园区生活服务环境改造,有效解决引进人才在落户、安家、社会保障、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
  三、主要任务
  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主线,创新六项人才开发政策,构建三个特色创新载体,营造四个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实施十项重大人才开发计划。
  (一)创新人才开发政策
  1、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引进集聚政策
  以市场供需为导向,健全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发布机制。创新人才引进集聚模式,大力实施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以才引才、中介引才、柔性引才、赛事引才、项目引才、招商引才等引才模式,汇才聚宝。加快探索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导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引进符合宝山产业发展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对带技术、带项目到宝山创新创业的人才和团队给予资金配套扶持。支持企业探索对引进的高级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实施年薪资助制度。
  2、实行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主要用于对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养、激励、服务及相关载体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发挥人才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区和街镇、园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资源和资金,共同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工作。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导向,适当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高科技创业团队倾斜,优化人才工作重点项目评价标准,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力度。
  3、实行特殊贡献人才奖励政策
  对于在本区工作的“两院”院士、列入中央或上海市“千人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上海领军人才、浦江人才等市级以上人才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获得市级或以上人才发展资金资助等对象,实施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对于在创新发展、取得科技成果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予以表彰奖励,积极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人才评选活动。
  4、实行人才双向柔性流动政策
加强柔性引才相关政策研究,支持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双向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咨询、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形式与优秀人才进行柔性合作。鼓励支持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职,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创业导师。鼓励科研人员在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通过实行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每年引导一批高校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
  5、实行系列人才住房政策
  建立“三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对新引进的紧缺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探索实施购房补贴政策,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通过建立分领域、阶梯式的租房资助标准,对区域优秀人才实行租房资助。大力扶持人才公寓建设,鼓励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人才公寓建设,通过财政支持、社会动员和政策倾斜等手段,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在产业集聚区、高科技园区建设运营人才公寓,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住房需求,因地制宜地化解人才阶段性住房困难。
  6、实行基层人才集聚政策
  实施“人才下基层、服务零距离”的人才集聚优惠政策,通过人才下沉,资源下沉,加快基层一线、偏远地区专业人才集聚,着重突出面向基层,特别是针对教育、卫生、文体、社工等民生领域人才队伍薄弱的偏远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培养选拔、职称评审、评选表彰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二)打造特色创新载体
  1、推进园区创新载体建设
  对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张江高新区宝山园,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产业定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涵盖“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集群,提升为中小微型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孵化的平台服务能力。支持高境“科创小镇”等特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在宝山各园区的布点,带动辖区高新技术园区研发机构的培育和建设。鼓励各类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众创空间发展,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载体平台,在有条件的园区设立创新创业一站式专窗,打造一批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服务的众创空间。支持创新企业人才入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挥园区对人才的吸纳效应和承载功能。
  2、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
加大与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工程大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力度,探索“产学研用金”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依托社会力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服务的创新创业载体。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优势企业(集团)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人才培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机构规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研发机构。鼓励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设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开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心)。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以大型创新企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相关产业链中科技研发、系统集成、成果转化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3、推进实践创新载体建设
  以“大学生创新见习基地”为依托,推动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见习基地和企业见习基地的分布更趋优化,不断提升基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实践的能级,搭建有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快速通道。以“1+12”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重点,积极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市委统战部和中共宝山区委联手建设的“上海党外人士挂职锻炼基地(宝山)”培育人才作用。加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工作室建设力度,加大专项资助力度。提高对以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为引领的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基地经费投入力度,试点开设一批研究生创新基地等新型实践载体,推动实施大学生进企业实践、高校联合培养的政策措施。
  (三)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
  1、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服务环境
  建立标准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人才信息、政策咨询、创业指导、人才流动、人才培训和人才发展保障等公共服务系统,为用人单位和个人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人才公共服务。推广政府购买人才专业化服务,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人才服务领域。加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积极吸引海内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宝山,对引进的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发展信息化,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兴媒体,及时传递人才政策信息。
  2、营造舒心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
立足产城融合发展需求,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商业配套设施、生态人文条件,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完善的宜居环境,使园区成为人才努力工作、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乐园,提升人才服务软实力。充分利用公共资源,进一步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问题,做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文体服务,积极搭建联情、联谊、联智平台,组织开展学术休假、咨询服务、座谈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的聪明才智,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3、营造便捷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以股权投资、共有知识产权、创投引导基金等方式构建政府资金扶持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搭建中小微投融资服务平台,促进多种机构、多种业态的微型金融组织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格局。支持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技术)协会,引导其承担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鼓励用人单位采用科学的股权激励、期权激励,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对于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后补助”形式予以支持。按照外国专家证和外国人就业证“两证整合”工作要求,设置服务专窗、配备专人、公开专线,为外籍人才来本区工作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4、营造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健全完善人才宣传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开展正面宣传和信息互动,大力宣传中央、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宣传本区有关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度报道本区举办的人才活动,重点宣扬优秀人才事迹,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环境。健全人才表彰奖励机制,继续做好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尖子等各类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在推动创新驱动、科学进步、经济转型、社会文化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让敢闯、敢创成为引领性的价值导向和时代风尚,使宝山成为创新创业者的乐土。
  (四)实施重大人才开发计划
  1、实施领军后备人才培育计划
  积极推进“项目引才、项目育才和项目聚才”,优化优秀人才培育与选拔机制,做到早期发掘人才、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依托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用好博士后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有潜力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扩大博士后培养规模,提高博士后人员的培养质量。推进各系统、各行业领军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领军人才的培养梯次,力争从领军后备人才中催生一批领军人才,实现人才的“阶梯式”培养和“接力式”成长。
  2、实施邮轮经济服务业人才集聚计划
  以“区港联动战略”为契机,深化“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推进邮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设邮轮人才论坛,为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推动知名邮轮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共同研究产业发展、培育邮轮、游艇、游船“三游经济”人才。依托“软硬融合”的邮轮产业链环节搭建人才培养项目,重点引进、培育、储备一批休闲旅游、文化娱乐、航运服务、金融服务、商业商务等邮轮经济服务人才,逐步实施有区域特色的邮轮人才资源配置,逐步满足邮轮人才专业化和复合性的要求,为邮轮产业今后的快速发展以及吴淞口邮轮母港建设大力储备规模、结构和素质合理的人才,提高邮轮产业链的成效与宝山滨江区域发展的竞争力打下基础。
  3、实施产业互联网创新人才集聚计划
  根据宝山版的“工业4.0”蓝图,聚焦“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建设,引导人才向以重型燃气轮机、海洋工程装备、航空飞行模拟器等为核心的高端装备集群,以机器人、3D打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超导材料、石墨烯、生物检测、北斗导航等为核心的新材料、生物医药、卫星应用产业集群以及“大平云移”、邮轮衍生、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集聚。聚焦科技创新,开展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优秀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集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军人才。重点培养能够创新盈利的经营管理人才、能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能够转化研究成果的高技能人才,引导人才向产业集聚、投入向研发倾斜、成果在企业转化。优化政策抓激励,对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实行项目激励,对产业骨干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参与市级各类专题培训,构建科学、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快产业人才集群,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转型同频共振。
  4、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计划
  坚持分级分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积极推进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等四类培训;围绕党政重点岗位、重要人员开展专门专题培训。其中,针对科级领导干部,聚焦区中心工作,举办“科长讲坛”活动。针对青年干部,以干部成长成才特点和规律为准则,举办新录用公务员入区培训、青年公务员能力素质培训。针对全体党政干部,按照本市统一部署,在全区处级及以下公务员中开展“依法行政”、“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和廉洁从政”等全员培训;通过举办一系列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培训,着力增强党政干部“敢为”的担当、“善为”的能力,“勤为”的作风,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5、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培育计划
着力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引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倡导相关部门为企业家赴国内知名企业、重点大学和培训机构考察培训创造条件,提高企业家培养平台的层次。支持举办青年企业家创业论坛,办好经济大讲堂、企业家沙龙和专题培训等活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引导经营管理人才或自身企业适应发展需求,开展自主培训,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途径自主学习。
  6、实施名师名家培育计划
  深入推进“万千百十”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直通车”项目,搭建教师快速学习和交流分享互动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引领和指导;促进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教研训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教育人才管理中心,完善教师招录、注册、培育等各类管理机制;建立适应教育行业特点、凸显激励导向教师薪酬制度,实现人事制度管理与教育人才自主发展有机结合,为积极打造“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实施“名校提标工程”、深化“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特色高中”的建设提供人才的汇聚,智力的支撑。
卫生系统开展“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宝山卫生计生系统急需人才住房补助办法》。加强名医工作室建设,继续推进“师徒结对”和“优青计划”,广泛选拔医德医风过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操作熟练,具有推动学科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医术高超、同行领先、医德高尚的医学专家,打造宝山区医学优势学科群,并有效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级,在注重高端引领的同时加快夯实卫生系统人才基数,引育并举。
  实施“文化明星”工程。培育、选拔和造就一批“文化之星”和“文化新人”,为宝山特色品牌文化——“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文化四季格局的建设助力。加大宝山民间艺人培育开发力度,新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对传承工作给予帮助和指导,支持传承人采取收徒、教学等方式传授技艺,造就一批成绩卓越、享有盛名的文化艺术家,深化“一地一品”街镇文化品牌建设工程,传承宝山独特的文化底蕴。
推进落实好“明翔计划”。完善多元办训机制,培养一批带训成绩突出的高水平中青年教练员,搭建“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平台。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契机,以品牌赛事培育为抓手,打造一支适应体育发展需求的优秀体育经济人才和管理人才。
  7、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以政策为引导,鼓励本区户籍人员提升技能,鼓励参加高层次培训,鼓励培训与产业就业相结合。以载体为引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设1—2个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扶持优质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开展师资素质提升工程、优秀培训机构评选扶持计划等。以点带面,加大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实施宝山区技能人才培养“双百计划”,到“十三五”期末遴选资助优秀技能团队100个、首席技能人才100名,并进一步推荐申报首席技师、市技能大师等奖项。坚持每年办好职业技能竞争活动,畅通多元技能评价渠道,为技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8、实施现代农业实用人才培养提升计划
  以提高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支有较强现代市场意识,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对农业生产技术较精通、产加销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人才。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带头人培养工程,以科技项目为引领,培养带动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农技专家,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带头人成长。实施智力引进工程,聘请高校院所的农学专家作为带教老师与农业人才结对,开展教育培训和项目攻关,不断拓展农业中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规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培育本土农业人才,鼓励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培养本土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专业农民。
  9、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升计划
建立与岗位等级和绩效考核衔接的薪酬体系,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重点,储备培养一批适应社区治理需求的社区工作者,健全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培养制度,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加强一线的岗位锻炼,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重点培育若干个在宝山的社会事业领域具有领头羊地位的“枢纽型”社组织,加强社会组织人才的引领与聚集,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性\示范性的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10、实施青年英才储备计划
  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储备库建设,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来宝山创新创业,为宝山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保障。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选拔资助力度。加强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支持措施。探索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融合的制度创新,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开放式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特点,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具体落实,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中人才工作的考核权重。党委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并逐步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各相关单位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职责、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确保规划的落实落地。
  (二)加大经费投入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参与为补充,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渠道吸引和募集社会资金,健全人才开发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区级财政投入的人才资助项目的统筹协调,把握资金投入方向,推进资金管理制度化建设,确保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合理、有效。
  (三)落实评估问效

  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根据各相关单位的任务分工,做好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定期报告、会议通报、年度考核等评估问效机制,努力形成各部门的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评估问效成果,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推动规划落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