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典型 > 好党员
村民开心 他就高兴——记顾村镇羌家村党支部书记 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刘永兴
日期:[2010/7/1] 作者:[宝山党建] 阅读数:


刘永兴在田间与村干部一起查看水稻长势


刘永兴走访看望困难家庭

  采访当天,正是重阳节前夕,那天上午,刘永兴和村班子成员为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送上了重阳糕点和50元现金补助,虽然这是一份并不贵重的礼物,但是笑容却洋溢在每位收到礼物的老年人脸上。这样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很多年,老人们都说:“永兴书记总归记着阿拉,依拧老好额。”
  听着老人的话,刘永兴的脸上拂过一丝腼腆而又发自内心的笑意。
  其实,书记记着的又何止是这些阿公阿婆?那些待岗在家的村民、那些考上了大学的孩子、那些因病致贫的困难户、那些返沪的知青……在这位土生土长的羌家村书记心里,都清清楚楚地有本帐。
  今年52岁的刘永兴,大学毕业后,从村里的办事员到采购员,从村办企业的厂长到村委会的书记,他已经在羌家村工作了30多个年头,并连任了18年的村支书。有人说他把青春都奉献给了羌家村,奉献给了哺育他的全体父老乡亲,而刘永兴只是淡淡地说:“我愿意做全村老百姓的儿子,而儿子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是应该的。”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

  1992年,刘永兴走马上任了。那一年,羌家村可支配收入只有45万元,固定资产1800万;而2008年,羌家村的可支配收入已经翻了34倍,达到153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6亿元,在全市2000多个村当中,村级经济实力排名第67位。
  羌家村的经济发展其实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早些年,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推进,羌家村原本大大小小18个村办企业曾经“全军覆没”。
  “怎么办?没有经济的支撑,谈何民生保障,谈何新农村建设?”在那样的情况下,考虑到羌家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刘永兴和村班子成员讨论后,果断提出了“发展二产,做优一产,培育三产”的发展模式,力求在结构调整上求突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永兴和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争取到了工业园区200亩土地,及时建造了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随后,刘永兴和招商小组同志一起,四处出击找项目。刘永兴出去招商总要提出四个条件,那就是科技含量要高、环境污染要小、税收要多、还要能解决当地就业,只有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才可入驻。有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了,他们中有的人不服气地说:“你这样的条件太苛刻了,一个村招商还要那么多条件,怎么招得到?”可是依着这样的条件,当年厂房还是都出租了。去年仅租厂房这一项,就可为羌家村带来1350万元的利润,年总税收达到1000万元,引进的20余家企业给当地提供了380余个岗位,成了羌家村村级经济的主要来源。
  村里现有农田690亩,刘永兴和村委班子成员商量要结合农田拆违,把这些农田逐步向现代化农场和苗木基地发展。两年来,已经有410亩农田陆续变为苗木基地,这样一来,利润比种蔬菜要高出3倍。去年,羌家村8个生产队的蔬菜承包户全部迁移,腾出土地,种植粮田280亩,还逐步完善了农场的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这为下一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这是刘永兴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来,刘永兴带领着全村人民一起致富。2008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2000元。村里人都说:“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全靠阿拉的带头人。”  
“村民有了积极性,村里的事情才能办好”
  困难群众的年终补助由群众说了算!村干部考评由群众说了算!这是羌家村村民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刘永兴在推进村民主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方法。
  身为“一把手”的刘永兴说:“村里的事情应该由大家集体来管理,只有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把村里的事情办好。”
  在以前,困难群众的年终补助由村干部说了算,有时会为此闹出些矛盾。为此,经刘永兴提议,经班子讨论后,改为由群众户代表及村民小组长签字决定,该补助谁,该补助多少,并且将名单进行公示,告知全体村民,村民有意见的可以直接提出,这样群众都心服口服。
  去年,全村共补助困难群众25户,特困户6户,平均在6000元左右。村里有位姓杨的村民得了胃癌,花去医疗费用30余万元,合作医疗报销部分以后,还有巨额费用。村里知道情况后,经群众许可,为这户村民一次性补助了12万元,没有一户村民有意见。
  “末位淘汰制”,这是羌家村为了加强干部管理提出的一项制度,而业绩考评分数的50%也是由群众说了算。每位村两委干部的业绩考评由全村党员、群众代表及村民小组长三方面组成,干部得分决定着他们的年终报酬,得分最低的村干部不列入下一届村委会干部候选人。
  这对羌家村两委干部提出了高要求。一位干部坦言,这样的“末位淘汰制”对自己有压力,这就要求自己必须去多和群众打交道,多为群众办好事,只有得到群众的信任才能继续做“村官”。
  在推进村级自治和民主管理上,羌家村先后定了5项制度:成立了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周六天的信访接待日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村委会办公制度和村民委员会报告制度;对9个村民小组长全部实行专职制,使村干部安心工作。
  在各项规章下,羌家村的民主管理越走越扎实,村干部作风扎实,村民矛盾渐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十分融洽,有些村干部说:“看着村里面的事情都井井有条,感觉心里十分舒畅,看着村民们都开心,我们也都高兴。”
  而这也是刘永兴最愿意看到的。

“每周六天接访,让百姓有事找得到村干部”

  每周六天接访,这在宝山各村中是并不多见的,而羌家村已经实行了四年。刘永兴选择了在礼拜一“坐堂”接待老百姓,他说:“经过周六、周日两天,往往矛盾纠纷集中在周一。而每周六天能使老百姓有事找得到村干部。”
  在接访中,刘永兴发现村民反应比较集中的困难是就业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来要岗位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两年,有好几家镇属企业“关停并转”,50多位职工拿着镇里下发的补助后回到村里。村两委义不容辞地为这些人的再就业动脑筋、想办法。仅2006-2008年,就安排了317人(次)在村办租赁企业中上岗。
  43岁村民刘建民从镇属企业下岗了,妻子患有尿毒症,每月做血透,经济上入不敷出,刘永兴第一时间在一家服装厂给他安排做门卫,使刘建民有了固定收入,最近顾村公园开园了,刘永兴又给刘建民找了个做门卫的工作,两份工正好时间错开。不仅如此,刘永兴还惦记着刘建民刚毕业的儿子,为其儿子找出路。
  在刘永兴看来,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问题,就可以缓解一个家庭的困境。因而,在帮助困难群众就业方面,刘永兴没少动脑筋。今年春节后,两家镇属企业关闭,涉及该村6名特困人员。刘永兴了解到村里有家企业5月份是要招工的,但是为了让这批困难人员在2月份提前上岗,他创新地和村里的企业提出了“试岗”。所谓“试岗”,就是由村里下拨50%的工资补贴给企业,让这部分人先进厂,做些前期适应工作。羌家村从去年开始还为吸纳本地就业的企业设立“就业奖励金”,每录用一个村民,企业每年能拿到2000元。得益于“试岗”的村民说:“村里面出钱让我们去试岗,我们更会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几年前的一件事在羌家村几乎家喻户晓。该村大朱东村民小组一位姓朱的村民,从云南建设兵团回沪后,一家四口,两手空空一直没有钱建房子。刘永兴得知情况后,和村干部们商议,由村里出资为其盖起了一幢楼房,还为他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为了表示感激,这位朴实的村民竟用一整夜功夫拷干了河浜,摸了6斤鲫鱼给刘永兴送去。刘永兴对他说,“这些鱼,你还是拿到集贸市场去卖了吧,这够你全家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了。”这位村民无以表达感激,竟噗通一声给刘永兴跪了下来……  

“要把发展的成果和大家共享”

  那天,又逢周六,100多个位子的村老年活动室座无虚席。沪剧团又为村民们带来了沪剧演出,观众中不仅有羌家村的村民,许多附近村的村民都来观看,甚至还有人从嘉定刘行那边慕名而来。
  这是羌家村每周六的保留节目,村里出资请沪剧团来演出,所有村民都可以免费观看。对此,刘永兴说:“村里经济好了,村民的精神需求也就多了,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对村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帮助。”他透露,最近村里还在考虑买个数字电影机,每周两次为村民放电影。
  每年投入80万元发放村民待岗补贴;每年投入12万元,帮助退休农民免费进入合作医疗;每年投入15万元,支付全村村民有线电视收视费;每年投入10万元,奖励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女;每年投入30万元,组织60岁以上老人外出旅游;去年,又投入150万元,建立了占地10亩的公园式村居民休闲娱乐中心……近三年来,羌家村每年投入300多万元为民办实事50多件。
  刘永兴说,“经济发展了,大家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都提高上去,这样,老百姓就更有积极性了。”在刘永兴看来,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应该由大伙来共享。
  看着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刘永兴的幸福感或许比任何人都更加强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