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友谊路街道始终坚持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有关要求,积极推动党建引领“三驾马车”的“1+3+X”的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基层治理持续注入“红色动力”,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定目标、强队伍、亮品牌,不断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变“各司其职”为“组织统领”。 强化组织建设。街道党工委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建立街道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干部分片包干机制。以突出党建统筹力为核心,推动社区“党建+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组织建设,做实居民区党组织在业委会组建、换届中的“人选建议权”,全面落实辖区80家业委会和18家物业公司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形成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工作合力。推动城管、房管、绿化等职能部门力量、资源、管理下沉一线,落实好“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以“三会一课”引导党员在业委会建设与物业纠纷调处等工作中带头做好示范与引领作用。 优化队伍建设。结合干部培训计划,每年分批次组织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进行培训,特设“党建引领下的‘家门口服务’”等课程。组织实施4次“三位一体”专题培训与38个居民区一对一专题指导,配送学习书籍及工作手册,对住宅小区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详细讲解。组织辖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100余人赴静安区保德路星保花苑小区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借鉴有关建筑垃圾厢房、非机动车库充电桩以及楼道电梯阻车系统等优秀实践经验。 深化品牌建设。以居民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基础,广泛开展“一社区一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点、成效明显、可复制的基层特色品牌,让社区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目前,组织建设型的“1+6党建服务站+特色楼”“合力家园四方议事厅”、典型示范型的“绿色课堂——垃圾分类先锋行动”“爱之助暖心工作室”、服务民生型的“同生园植物疗养园”“老娘舅直通车”“亲亲宝贝之家”等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功能性的党建特色品牌深受党员群众欢迎,取得了“看得见、评价好、党员群众满意”的实效。 以制度为抓手,强化基层治理保障 发挥制度护航作用,以不断建立与完善交叉任职制、联席会议制和协同工作制,使民生“小事”走上“大”台面,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交叉任职制促使力量共融。深化推进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大党委”制,鼓励和推荐符合条件的“两委”班子成员,兼任业委会主任、委员或到物业公司兼职,形成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互相监督、融合共信、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党建共同体,不断增强党组织统筹社区能力。2021年街道38个居民区“两委”换届选举后,兼职业委会、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的党组织班子成员100余人,兼任居委会委员的党组织班子成员50余人,为街道“疫苗接种”“创全”等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保障。 联席会议制促使难题同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街道层面,每季度第一个月召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商讨物业达标考评及季度工作完成情况,不断补齐社区治理中有关管理服务短板。居民区层面,聚焦社区管理难点、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每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商出现的物业矛盾和问题。通过住宅小区联席会议,街道各居民区相继制定了停车收费制度且反响良好,目前,许多居民所关注的既有多层加装电梯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及“按质论价、质价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