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新闻
大场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环”起垃圾分类新时尚
日期:[2019/4/30] 作者:[大场镇] 阅读数:

作为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镇,大场镇实有人口约40万,拥有150多个住宅小区、85个居委会(含筹建),相对应的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也处于高位水平。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讲话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大场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为目标,先行先试,通过制度保障、民意支撑、科技加持,号召全镇215个基层党组织,发动近1.4万名党员从自己做起,带动身边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人人争做环保先锋、引领生活新时尚的紧密连环,切实对接好即将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坚持一条党建主线,架起垃圾分类“钢结构”

“生活垃圾分类如何推进?”“源头分类减量的效果如何体现?”“垃圾分类效果如何由点及面实现可复制?”镇党委着力从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入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夯实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建章立制,多措并举开启分类第一步。由镇党委牵头抓总、协调各方,成立大场镇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小组,下设垃圾分类推进办公室具体协调落实,建立每周例会、实地督查工作机制,形成每周《大场镇生活垃圾分类督查专报》,有效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时间节点推进,疑难问题形成合力解决,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制定《大场镇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正向激励方案》,在全镇层面开展垃圾分类的广泛宣传动员,利用“社区通”、宣传栏、电子屏等线上线下载体,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活力楼组”特色活动、“垃圾分类红五星家庭”评比等方式,把日常工作、节日活动等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融合,将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推广到每家每户。同时,与共建单位一起开展“美丽大场 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专题知识竞赛,充分调动驻区单位、机关事业单位、镇属公司、学校、居民区等各行业各领域的参与热情。整合基层“党建服务站”功能,融合“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功能,打造“志愿先锋站”,为志愿者提供休息场所,为推进垃圾分类提供法律释义,为广泛宣传生活垃圾分类重要意义和知识打造实体空间。

社区试点,因地制宜推进分类不停歇。针对小区类型、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在泓汇地标、铂金华府等2个智能化垃圾箱分类试点小区的基础上,新增观澜泓郡、丰宝苑、乾皓苑、乾溪三村、复星花园、智华苑、华欣苑等7个小区进行传统垃圾桶分类的试点探索。各居民区党支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线上,结合垃圾桶安装点设置等居民关注度高的事项,充分运用“社区通”平台,向居民征集意见建议;线下,充分依托“六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城管、环卫等多方联动,协同作战,每周定时专题协调生活垃圾分类进展情况,对能在一线立行立改的问题“就地”解决,对自身无法解决的,上报大场镇垃圾分类推进小组例会、推进办公室,加强协调等方式合力解决。试点小区党支部还组织开展党员承诺书、家庭承诺书的签订活动,以党风带家风促良好社会氛围养成;完善居民自治公约,加入奖励、处罚等措施,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落实落细落进人心。

践行居民当家做主,找准垃圾分类“链接点”

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起步阶段,经常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大家能接受怎么样的垃圾分类?”“小区里分类垃圾桶该放在哪里比较合适?”镇党委坚持让居民群众来做主,发动居民区党支部以“社区通”平台为抓手,从“细”处落实,充分调动居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居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以点带面,更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这项长期工作中来。

分类垃圾桶怎么摆,“坐下来”聊聊共商共议。在安排分类垃圾桶点位前,试点小区党支部联合居委、业委会、物业,对小区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充分调研,掌握其生活习惯后,在小区门口、楼房前、地下停车库分别安装分类垃圾桶,方便居民投放垃圾。然而,面对家门口的垃圾桶,有居民持不同态度“垃圾桶放在门口,大门一开,夏天臭烘烘的,怎么过?!”“垃圾桶离我家太远,扔起来不方便!”……面对居民的建议,党支部联合“三驾马车”,认真研究拟定可行方案,通过“社区通”平台向居民征集意见建议,邀请居民代表坐下来,共同商议垃圾桶最终摆放点位,争取居民群众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垃圾不分类怎么办,党员“走出门”志愿引导。在试点小区探索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投”试行办法,招募成立志愿者队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党员志愿者们争相踊跃报名参加,在居住生活的地方参与志愿者值守、垃圾分类宣传,带动社区所有志愿者参与进来,引导居民按要求正确投放。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征集体系库,对不按规定正确投放的居民做好记录,列入重点关注名录。有一位陈阿姨,多年来都是社区志愿者,她自己曾患肺癌,去年底老伴又生病住院,大家都劝说她在家好好休息,可她仍然坚持每天参与垃圾分类点位的志愿宣传引导。人人对她的奉献精神举起大拇指时候,她只是淡淡地说“要向党员看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探索科技手段加持,搭建垃圾分类“新闭环”

2019年以来,镇党委积极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追溯机制,垃圾分类的工作模式从智能化垃圾箱分类延伸到传统垃圾桶分类,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分类管控工作闭环正逐步成形。

“硬件”打底,扎实准确分类基础。镇党委以加强硬件设备为基础,搭好垃圾分类工作家底。制作二维码追溯到户,建立二维码库,将9个试点小区10068户居民信息纳入数据库,实现“一户一码”。制作可贴式二维码分发到户,要求居民投放的每袋垃圾贴有唯一的二维码“身份证”。引入“小黄狗”实现两网融合,对大类“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引入第三方回收机构“小黄狗”进行专业回收处置。以“小黄狗”实时发放“环保金”的方式,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机关事业单位等带头设置分类投放点。针对办公大楼各区域功能设置,及时调整相应功能规划,增设垃圾分类投放设备,配备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袋。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拟定《“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倡议书》,倡议机关事业单位等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并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4月底前,率先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

“大场e社区”平台开发,助力党员群众参与热情。镇党委牵头协调,探索开发“大场e社区”智能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传统垃圾桶”的方式,实现全流程分类管理、积分激励。源头追溯,实现实时查询。党支部联合居委、物业、环卫部门,通过该平台扫码追溯每袋垃圾的身份信息,及时查明纠正居民的错误分类行为。党员群众则可以通过该平台与绿色账户关联,实现扫码积分。同时,针对认真分类但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开通“志愿者代为积分”功能,提升人性化激励措施。定时定投,制定积分规则。建立垃圾定时定投机制,选取早7点至9点,晚6点至8点为规定投放时间点,非规定时间段投放则不计算积分,同时设定了每天累计积分上限,对于第一次湿垃圾投放给予高分奖励并逐次递减,引导居民减少垃圾投放次数和数量。组织志愿者在开展专人值守、流动巡查,在高峰时段监督居民正确投放,引导居民逐渐养成分类装、定时投的良好习惯。

“智能安防监控”保障,倒逼落实分类主体责任。镇党委结合社区智能安防项目建设,在小区原有监控的基础上,兼顾或补足垃圾桶点位的视频监控设备,一方面对居民不按要求分类、乱投放等行为进行实时监控采集,做到有迹可循,为城管执法提供有力依据,另一方面全面监控高空抛物轨迹,可有效破解高空抛物查证难题,着力解决“悬在城市上空”的安全问题,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镇城管在居民投放垃圾、物业和环卫收运垃圾过程中全程介入、督促整改,对屡教不改的实行顶格处罚,提高居民正确分类和定时定投的自觉性,同时倒逼物业和环卫企业认真落实工作职责、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发动业委会组织居民共同制定小区自治公约,将主动践行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其中,以“责任+自觉”的形式,引导居民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督促物业履行服务协议。

大场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平台,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追溯机制,实现正确分类、定时投放、源头追溯、奖惩并举的工作闭环,打造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努力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时尚!